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匠心育桃李,救援战线上的师徒接力

2025-07-21 10:02:00 0

七月盛夏的训练场上,地表温度早已冲破38℃,面罩下,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灼人的热气,“注意风筒接口不能漏风!”实战演练场上,师傅王应斌头也不抬地提醒着他,“收到!”回答短促却掷地有声。此时的王应斌已是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而从前的行业“菜鸟”张义,如今也成了陕西省技术能手,一新一老在烈日下的身影交叠,早已成了训练场上人人称道的师徒佳话。

一篇“5米绳梯”的淬炼记

2018年秋,陕北的风卷着沙粒掠过神南救护大队的训练场,刚褪下军装的张义站在队列里意气风发。结束5年军旅生涯的他,本以为凭着部队练出的硬本领能轻松应对新挑战,哪知道,那根在风中微微晃动的5米麻绳,会给这位曾在15米武装爬绳中崭露头角的老兵,结结实实上了一课。

改变始于师傅王应斌的出现。这位拥有10年竞赛经验的“老兵”,成了他迷茫中的灯塔。当张义又一次因力竭从绳上滑下喘息时,王应斌径直走到绳前,用行动代替说教。“把绳拉到胸口再倒手,手上用力!”他话音未落,已如猎豹般跃上绳索,两手迅疾交替,仅6秒便攀至顶端。

王应斌落地时的轻响,像颗石子砸进他心里。清晨踏露,晌午汗坠,黄昏影长,训练场上是他倔强的身影。手掌被麻绳勒出纵横交错的血痕,结痂又磨破,却从未喊过一声累。三个月后的考核,当他如离弦之箭般攀上5米绳顶,计时器定格在9秒时,这根曾让他吃瘪的大绳,终究成了他蜕变路上最结实的阶梯。

一段“师徒同心”的竞赛回忆

备战今年多项重大赛事时,张义在呼吸器“手补阀安装”环节频频卡壳,这对于分秒必争的赛事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失误。为此,师傅王应斌将训练视频放慢三倍逐帧分析,同时搬来3台呼吸器,让张义从部件识别到装配流程反复打磨。训练馆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器械碰撞的轻响与王应斌低沉的指导声交织,在寂静里织成一张细密的网,网住了少年急于突破的焦灼,也网住了师徒二人向着赛场一寸寸靠近的执着。

“4月15日,风量计算提速8秒”“5月28日,模拟路线减少2处折返”翻开王应斌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张义的蜕变。

五载师徒同行,他们并肩征战于国家级、省级和集团级矿山救援技术竞赛。在陕西省第二届矿山救援技术竞赛中,师徒二人分别以个人综合全能第三名、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同获“陕西省技术能手”这一殊荣,铸就了一段救护行业师徒同心的美谈。

一场“传承不息”的生命接力

为攻克装备参数记忆关,师徒俩创新发明了“接龙游戏”。由一人先随机报出一个设备,另一人就要说出与之关联的性能指标,一来二去,让原本枯燥的参数表变成了互动频繁的“闯关题”,不仅让队员们在趣味比拼中把各类装备数据记得滚瓜烂熟,也为后续装备操作与故障排查打下了扎实基础。

一直以来,师徒二人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利用创新解决操作中的实际问题,先后配合完成科技创新、岗位创新8项,其中“循环训练法”在体能训练中的应用创新克服了集训队员的枯燥情绪,极大激发了训练的积极性,成为各中队体能训练效仿的主要手段。

如今,张义的双手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那是岁月刻下的勋章,更是从“徒弟”向“师傅”蜕变的鲜活注脚。训练场上,他耐心地为新队员调整呼吸器面罩的松紧,见有人对着理论手册愁眉不展,他又用自己总结的口诀拆解那些枯燥的参数与规程,恍惚间,竟与当年师傅王应斌教导他时的模样渐渐重叠,仿佛一种无形的传承,正顺着汗水浸润的训练场,悄悄流淌进新一代队员的心里。

(王应斌 姬宸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