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荣耀一周年:巴丹吉林沙漠,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璀璨新星

2025-07-11 09:27:00 0

气势磅礴,沙壁如峭

千湖点缀,斑驳陆离

沙海相互依傍

苍天缔造的神奇美景

「巴丹吉林沙漠」的绝美不再是秘密

2024年7月26日

是巴丹吉林最为高光的时刻

这一天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成为中国唯一沙漠主题世界自然遗产

这也是中国的第15项世界自然遗产

内蒙古自治区的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成为了内蒙古自然遗产保护领域

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年申遗路

步履铿锵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申遗之路始于2017年,历时七年,凝聚了无数专家学者、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心血与智慧。2019年,该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2020年,被确定为中国当年唯一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项目;2023年,顺利完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专家的实地评估;2024年7月,终于在印度新德里迎来“金榜题名”的历史时刻。

  自然奇迹

  沙海中的“地球史诗”

  在内蒙古的西北角,巴丹吉林沙漠以它独有的方式诠释着自然的奇迹。这里拥有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必鲁图峰,海拔1611.009米,相对高度达500多米,被誉为“沙漠珠峰”。在这片极端干旱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分布着140多个湖泊。高大沙山与澄澈湖泊相依相伴,形成世界上最为密集最罕见的沙山湖泊群景观。

  这种极端环境中的和谐共生,不仅挑战了人们对沙漠的认知,也揭示了自然界脆弱而坚韧的平衡。巴丹吉林的湖泊多为咸水湖,却孕育出独特的生态系统,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风塑造了沙山的形态,而地下水则维系着湖泊的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组合,正是巴丹吉林的魅力所在。这里的沙丘、沙丘链、沙山演化过程清晰可见,记录了风沙地貌的演变历史,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沙漠形成过程的典型范例,它不仅是地质学与生态学的宝贵样本,更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隐喻——在荒凉中孕育生机,在寂静中蕴藏力量。如今,这片沙漠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不仅是对其独特价值的认可,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奇迹,往往藏在最不被期待的地方。

  漠野苍穹

  自然与信仰的交汇之地

  上帝划下的曲线——巴丹吉林

  巴丹吉林沙漠用大漠五绝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水墨写意画,沙漠腹地的巨大复合型沙丘规律排列,沙顶蜿蜒曲折如刀刃,沙涛起伏,宛如巨浪腾飞,气势蔚为壮观。

  苍天缔造的神奇——必鲁图峰

  “世界沙漠珠峰”——必鲁图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壮丽景观,这里的奇峰,是沙漠中最为震撼的自然奇观,高度1611.009米的沙山如同一座金字塔,屹立在无垠的沙海之中,气势磅礴,沙壁如峭。

  奏响沙漠的天籁之音——宝日陶勒盖

  巴丹吉林的“鸣沙”奇观,奏响沙漠的天籁之音。当巴丹吉林的风吹起来的时候回产生如雷鸣般的轰响,声音沉闷深远,响彻十几里之外,这声音有时如丝竹管弦般悠扬动听,有时则如惊雷震动般震撼人心。

  鲜为人知的沙域灵脉——音德日图神泉

  在这孤独沙漠的深处,有一处喷涌的泉水,随喷泉翻涌的沙子被涤荡得晶莹剔透,这些泉水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颐精养神、延年益寿的功效,为此阿拉善王爷不远千里驼饮此水。

  瀚海深处的虔诚信仰——苏敏吉林

  沙漠深处的庄严圣境——巴丹吉林古庙。被岁月雕琢,历史洗礼,寺庙外有一处白塔,与殿宇遥相呼应,更添庄严肃穆之感。

  文化赋能

  讲好巴丹世遗故事

  作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丹吉林沙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申遗成功后,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文化+生态”融合发展,通过举办研学旅行、摄影大赛、沙漠音乐节等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和学者深入了解这片神奇土地。

  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与数字化手段,巴丹吉林沙漠的故事正以更加生动、立体的方式走向世界,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世界认可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价值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评估中指出,巴丹吉林沙漠展示了“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续的风沙地貌发展过程”,具有“非凡的自然美学价值”和“突出的地质地貌价值”,是全球沙漠景观中的杰出代表。

  展望未来

  打造世界级生态名片

  值此一周年之际,站在申遗成功的新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努力把巴丹吉林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和沙漠研究交流中心,为全球自然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守护自然遗产,

就是守护人类生命的家园;

传承坚守文明,

终将迎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当我们凝视这片广袤净土时,

看到的不仅是自然的奇迹,

更是生态文明存续的希望之光。

(来源: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