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再创新高!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件

2025-07-17 13:03:00 0

7月17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进展新成效。

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十四五”时期,国家知识产权局扎实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实现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多项指标提前完成,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截至今年6月,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01万件,同比增长13.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3件,再创新高。国内注册商标有效量达4895.9万件,同比增长6.6%,平均每4个经营主体就拥有1件注册商标。

申长雨指出,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提高质量作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主旋律和硬任务,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通过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在5G通信、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研发培育了一大批高价值核心专利,也出现了一批凭借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市场的跨国企业,所有这些都有力彰显了我们在加快实现知识产权“两个转变”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督促企业、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调整优化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相关考核规定中唯数量指标的做法。推动实施以产业化前景评价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形成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价值专利。建立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专利的声明制度,不断提升财政资助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产出质量和水平。

二是严把审查授权关。专利方面不断完善审查标准,加强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三性”判断,特别是“创造性”评价,开展对实用新型明显创造性和外观设计明显区别审查,积极推进“优案优审”。商标方面修订商标审查审理指南,持续提升审查标准执行的一致性和审查审理结果的可预期性。2024年,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达到95.2%,商标实质审查抽检合格率达到97.7%,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是强化行业治理。开展代理行业“蓝天”整治专项行动,推动出台《商标代理监督管理规定》,组织完成商标代理机构重新备案,加强信用监管。推广使用代理服务政府采购标准,引导代理行业从“拼价格”向“拼质量”转变,避免行业“内卷”和恶性竞争,甚至是“劣币驱逐良币”这些现象。同时,严厉打击专利申请中的抄袭、拼凑、造假等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

针对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进展,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表示,知识产权服务业包括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运营服务等,涉及知识产权工作全链条。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加快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情况表现在三方面:

在政策引导方面,会同16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业走专业化、国际化道路。面向西部、东北及海南等1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8个东部省份对口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区域协作帮扶,促进东中西部知识产权服务业协调发展。

在构建生态方面,支持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等10家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区域知识产权服务高地。持续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累计服务企业百万家,有力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在优化环境方面,统筹运用政策引导、审批备案、日常监管、宣传教育等措施,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的综合治理,连续7年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蓝天”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代理行业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王培章强调,为提升代理行业服务质量,一方面积极破解代理行业“内卷式”竞争,发布专利商标代理服务政府采购标准,引导代理机构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价格的匹配度,促进代理服务“质价相符”“优质优价”。另一方面,持续加强代理从业人员能力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和地方建立多层次、多门类的培训体系,推动代理行业发展与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深度对接,让优质创新主体的高水平发明创造得到优质代理机构的高水平服务。

据悉,“十四五”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了专利智能审查和智能检索系统的建设工作,并结合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进程,持续完善系统功能。2023年1月新审查系统正式上线,实现了在线翻译、图形识别、智能比对等技术功能,让审查员能够减少机械性的重复劳动,集中精力处理审查的专业性问题,从而促进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的提升。

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介绍,“十四五”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专利智能审查和智能检索系统建设工作,并结合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进程,持续完善系统功能。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审查工作中的应用,辅助审查员更好地理解发明构思,更快地进行技术分析。胡文辉强调,人工智能在审查中的应用,发挥的只是辅助审查作用,由人工智能产生的推理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审查意见使用。

(大众新闻记者 董婉婉 北京报道)